為什麼她那麼瘦,我卻這樣......?!原來都是因為__作祟...

為什麼她那麼瘦,我卻這樣......?!原來都是因為__作祟!|晨星出版

2015-07-28, on 健康醫療



平常我們會覺得肚子餓、一熱就流汗、運動後心臟噗通噗通狂跳、一到晚上就想睡覺⋯⋯

但我們似乎不會特別去研究,自己的身體究竟發生了那些事才會出現這些反應?只要身體沒有問題,就不會去注意這個每天自然運作的身體。

我們每天必要的身體活動,需要分子、組織、器官與個體各個層級的協調運作。而為了鑽研這種機制的課題就是所謂的「生理學」。

身體的生理機能若無法正常運作,即為生病的狀態。想診斷與治療這種生病的狀態,就一定要對正常狀態下的生理學擁有基本的認知,並將它運用於醫學方面。

消化與吸收?

若不從食物獲得需要的養分,人就無法活下去。例如,米飯類這種碳水化合物,人體無法按照它原有的樣

子吸收,必須先把它分解為可吸收的成分。而這種分解的過程就稱為消化。

消化可分成機械(物理)性消化與化學性消化。機械性消化是指從嘴巴吃下肚的食物,在消化器官內經過咀嚼磨碎,再混合裡頭的消化液,被送到消化道前端的機制。而化學性消化則是將食物由含有胃液或胰液的消化酵素,分解為最小之分子單位的機制。例如,米飯類裡的碳水化合物可透過消化的機制分解為葡萄糖,再送進血液裡面。像這樣由消化道的細胞吸收經過分解的消化物,或將消化物運往血液等的過程就稱為吸收。

負責消化與吸收的消化道,是一條從嘴巴連到肛門的長管子。從嘴巴吃下肚的食物,首先會被咀嚼通過食道,然後再從食道進入胃部與十二指腸進行消化。這時等食物裡的養分或水分都能被吸收了,再由空腸或迴腸的毛細血管吸收,送往肝臟。

至於無法吸收的東西則通過大腸,以糞便的形態從肛門排出體外。像這樣透過消化的機制,可讓身體只吸收必要的營養素。當食物進入消化道後,需透過胃或腸子的腸壁收縮或擴張,才能順利運送食物,而這樣的胃腸活動稱為蠕動運動。

肥胖的判斷標準?

一般來說,身體質量指數(BMI值=Body MassIndex)超過25 屬肥胖,低於18.5 屬消瘦。肥胖的話表示多餘的熱量變成脂肪,形成體內的皮下脂肪或內臟脂肪,或一部分被囤積於肝臟形成脂肪肝。至於「消瘦」則是指身體的皮下脂肪或組織之蛋白質偏少的狀態。

人體的食慾是由神經系統或內分泌系統所操控。當血液裡的血糖值或脂質濃度偏低時,這份訊息會通過迷走神經等神經系統,傳到腦部的下視丘,這時空腹中樞受到刺激會增加食慾。再者,當食物進入胃、十二指腸或小腸等消化系統後,如同這些器官鼓脹出現運動刺激一樣,訊息會通過迷走神經等傳到下視丘,再由滿腹中樞下達指令減少食慾。

腰圍85cm表示有代謝症候群?

「癌症」、「腦中風」和「心臟病」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;其中引起「腦中風」或「心臟病」的動脈硬化,跟代謝症候群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而評估代謝症候群的一大基準就是,男性腰圍超過85cm,女性腰圍超過90cm。雖然有人認為這個數值並未考慮身高,對男性來說過於嚴苛,但它仍被視為評估有無代謝症候群的一大準則。

附著於內臟周遭的內臟脂肪會分泌不好的荷爾蒙,引發各種疾病,故內臟脂肪量也成為評估代謝症候群的基準。我們可以利用電腦斷層掃描(簡稱CT)檢測腰部的剖面,正確測量出內臟脂肪量。但是,這種CT檢測的放射線曝曬量超過胸部X光檢測甚多,若單單用於檢測內臟脂肪量似乎不太適合,且費用也很昂貴。所以,測量腰圍就成為安全又省錢的檢測標準。

但因為有害健康的是內臟脂肪,故即使腰圍超過85cm,只要沒有內臟脂肪,純粹只是皮下脂肪或肌肉的話,健康方面比較不用擔心。反之,就算腰圍不到85cm,若本身有高血壓或糖尿病,那引發動脈硬化的風險就會增加。今後不管是男性或女性,應該重新檢視腰圍的基準,不要只注意腰圍有多少,也該留意血壓、糖尿病或脂質異常等其他因子,並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,才能預防種種的慢性疾病。

 

本文摘自《圖解人體生理學》

 

【更多精彩內容請上《晨星出版》;晨星健康養生網粉絲團;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!】

分享: